凉州贤孝说唱最早源于西夏

时间:2014-02-14 09:10来源:中国西北历史网站 作者:雒焕素 点击: 载入中...

西夏

 

反映西夏人生活的图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河西这片土地上,“凉州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然而,关于贤孝的起源说法各自不一,有人说它源自战国时期,有人说它起源于汉朝,而根据西夏学术研究专家最新发现,“凉州贤孝”其实最早源自西夏,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

 

 

  从武威城“和平解决事件”说起

 


  西夏是以党项羌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割据政权,国号为大夏(又名弥药、大白高国),由于其地处西北,历史称之为西夏。西夏地域辽阔,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东尽黄河,西界玉门。疆域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青海等地。


  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建立大夏国,他在兴庆府(银川)受封称帝,从此铺开了西夏国在河西地区称雄190年的宏伟业绩。但是李元昊仅做了11年皇帝,后来又传给他的儿子、孙子,经过多年的更朝换代,到了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蒙古人崛起漠北,铁木真发兵侵掠西夏。不久,铁木真统一蒙古称为成吉思汗,于西夏应天二年(1207)再伐西夏。乾定四年(1226)成吉思汗大举进攻西夏,一路长驱直入,攻陷了黑水城、肃州、甘州等。


  6月1日,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甘肃武威考古专家孙寿岭跟记者讲,蒙古兵当时穿越大沙漠,一路血刃河西各城镇。对西夏民族进行了灭绝性摧残屠杀。各地的艺术文化遭受了摧残性灭亡。而蒙古兵兵临西凉府城下时,由于指挥官首战失利受伤,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于是蒙古人向西凉府守城官员提出,愿意和平解决。于是,经过双方和谈,西凉府被和平解决,城中百姓免遭屠戮,武威城的建筑、文物都得到完整保存,这就是为什么凉州后来发现众多文物,其中包括艺术的保存也颇为完整,如贤孝就在武威当地得以流传保护的重要原因。

 

 

  文化不普及,说唱艺术遂兴

 


  翻开党项羌人的史籍,人们不难发现,党项羌人尚武好战,并且男女都一样。如开国皇帝李元昊作战时便是“敢为诸将先”.而皇太后没藏氏、梁氏等,曾经多次亲率大军跟宋朝开战。党项羌人长于骑射,百里而走,千里而期,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即便被敌人俘虏了,敌人割下对方身上的肉,党项羌人也是决不求饶,决不喊疼。党项羌人的男子到了15岁就会成为壮丁,参加部队训练,准备随时参加战争。所以党项羌人的男男女女,从小就受到尚武精神的熏陶和训练,人人皆勇,全民皆兵。


  孙寿岭介绍,好勇善战的党项羌人在本民族脱颖而出之后,又一路征战建立大夏国。大夏国成立后,当权者亦不满足于在贫脊的西北地区称帝生活,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发动侵宋战争、夏辽战争上,而且就西夏国来说,宫廷斗争也颇为激烈,后党擅权现象一度盛行。在这种战争频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西夏国的子民大多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因此,当时的统治者李元昊、仁孝等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大力推行汉礼,“以儒治国”,建立“国学”(汉学),培养以“儒”治国的人才,以期达到长期统治和封建化的目的。


  于是,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弦弹唱艺术孕育而生。根据西夏相关文字资料记载,三弦源于五弦、七弦琴,属于西夏始创。西夏辞书也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即三弦用西夏音注释为“桑冷讹”,汉字注释则为“三弦”.贤孝说唱艺术是用三弦伴奏的,所以亦有人把贤孝理解为“弦孝”.


  史料记载,夏大德五年(1139年)乾顺去世,其长子仁孝继位。当时大夏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震、饥荒等自然灾害。更加强了仁孝帝要发展、要改革、要强国的决心。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让众家子弟上学,读孔孟儒家学说。同时还建立“唱名法”教诲鼓励子弟,立贤德,读孝经,设立内学,鼓励“唱贤说孝”、“立唱名法”.


  孙寿岭老人讲,西夏,正是通过尊孔重儒,办汉学、立唱说法,大量出版儒家书籍和宣扬《孝经》,使汉家的儒文化孔孟之道,在西夏政权和官僚阶层中更加深入,全国上下形成了人人讲贤孝、办贤务、说贤德、立忠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不仅当时的唱贤孝之风盛行,说贤唱孝的声音也处处得到夹道欢迎。


  “唱贤孝的伴奏乐器初有五弦琴、二胡及其他打击乐器。后根据实用需要,仿五弦琴创制了三弦,从此三弦成为贤孝的主要伴奏乐器,西夏之前,原本没有这种乐器,随着贤孝的产生,三弦也就诞生了。这不仅是凉州人民的一大发明,更重要的是,它为当时的西夏王朝统治教育子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孙寿岭说。


  时代发展到今天,凉州贤孝已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


  据凉州区文化馆有关人士介绍,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一般分为说白、诵唱和伴奏三部分,且多由一人完成,多人的演唱方式偶尔亦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拉二胡或敲木鱼、碟子等伴奏,或有数人合唱,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凉州贤孝在形式和篇幅上有“小调”和“大书”之分,“小调”内容较少,形式短小,或抒情、或叙事、或说理,属于快餐性质。“大书”大都是长篇,曲调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反复多变,一部“大书”有时可以演唱十个小时才能完结。内容主要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故事为主,多演义成分,寓惩恶扬善、喻时劝世。


  在今天的凉州街区,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席地而坐,自弹自唱,周围或蹲或坐,围满了听众。盲人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悲伤,时而欢乐,一唱一叹非常动情,旁边的听众当中不乏鼓掌叫好者,亦有人触景生情,黯然拭泪神伤。目前,从事凉州贤孝者大多是盲人,他们走街串巷四处卖唱,有人亦称之为“瞎弦”.


  凉州贤孝从神秘的西夏国一路走来,如今沦为街头卖唱的职业,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风化变迁,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的沦落和后退。到底是乐是忧,或许以后自有人评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凉州贤孝说贤唱孝的积极社会意义值得大家去肯定和认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