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空书法评论
几页残纸让王羲之走下神坛
楼兰残纸文书(局部)
从一个历史穿越说起。
3012年夏天,在中国甘肃酒泉市的施工工地上,考古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1000年前文革大字报、生产队账簿、书法学习班习作和当时书法家的作品,这些文书残纸的墨迹一经发现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被视为中国书法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评论家说,这些墨迹残纸真实再现了那个时期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书法情况。
我从这样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书法是一个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发展过程,书法资源是在承前继后下不断被挖掘、整理、模仿、恢复创新的过程,几千年时空的改变使中国书法在不同时期有各自的表现形式、美学标准和价值取向,中国书法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螺旋式的前进:被前朝尊为经典的,会被后朝否定并出现新的经典。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笔法和章法的变革史。中国书法从先秦书法到唐代书法,在到达顶峰后,开始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求变。可以说魏晋时期处于原生态的书法状态,这一时期书法从笔法、章法、墨象等方面都表现出生动的,充满创造的活力。任何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想写的字,当时的人们在对官方文字篆书的改进中创造出了篆变隶;隶变行、草等多种字体,这一时期可称中国书法的孩童期。书法流露出天真、率意和直抒情怀,包括皇帝在内的任何人,都不会像今天的书坛,对别人指手画脚,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因为当时书坛没有统一标准,大家都如同今天音乐家从原生态音乐中吸取营养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魏晋残纸中去寻找中国书法的根,今天很多音乐的素材来自于大山深处的民歌,鲜活的唱法和优美的旋律让那些学院派相形见拙而又兴奋不已,书法又何偿不是这样呢?
唐王朝国力强盛,等级森严。在创造国家制度和推崇儒学为上的行为规则的同时,也在书法方面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唐楷就是一例。后世以唐楷为衡量书者功底的唯一标准,不会写楷书或者写得不好就不能进入书法家的行列。任何事物在规范的之时就是僵化之日,科举制度从体制上让书法更为僵化,秀才的试卷必须是工整的楷体,唐楷之后中国书法竟然再没有出现新的字体,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唐王朝的另一个书法悲剧是为中国树立了一个“书法标兵”——王羲之。皇帝大人喜欢王羲之的字,于是王羲之就成为当时的书法标准并影响至今。这让后世情何以堪?现在几乎每一个写字的人都从临摹王羲之开始,每个书法家的简介上都会定式般的写上从小临摹“二王”,当几千万写字的人去临摹一个偶像,而且临摹的还不是原作,原作据称进了皇帝的棺材。那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就如同现在所有唱歌的人都以一个歌唱的标准去唱歌家一样滑稽可笑。
王羲之是被人为的塑造为书法典型的。事实上,在王羲之的同时代还有许多张羲之、马羲之、牛羲之字写得和王羲之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如果皇帝大人看中是马羲之,而马羲之的字又是另外一种风格,那今天的推崇就是别外一回事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不信请看:楼兰魏晋残纸。魏晋书法真迹唯一有王珣《伯远贴》是我们无法窥探魏晋书法全貌。1901年3月,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古城挖掘出一批剪纸文书;1980年4月,中国考古家侯灿率部挖掘出一批。先后5次共挖掘出700多件,其中木件400多件,残纸文书290件。这批文书、残纸、墨迹是和王羲之同时代的作品。此前全世界只有一件墨迹真迹。这些墨迹是当时的边关官吏和凡人走卒,边关军士所书,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说白了就是当时的生活记录、来往书信、燧烽记录等日常琐事,有的就是当时练字的废纸,可是它生动的展现出当时的书法景象。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写下了《兰亭序》,残纸中有比永和九年早60多年永嘉年间所写的书法,一对比就能看出和王羲之不相上下。魏晋时期美学价值在这些文书残纸得到了充分表现。当你看完这些魏晋残纸(见图),你就会对王羲之有新认识,进而对中国书法新认识。魏晋书法正是在群众基础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笔法和章法,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今天笔法的源头。
这时你就对王羲之不会那样崇拜了,甚至有点抱怨和恨意。为什么呢?因为正是由于王羲之的作品(有些甚至是别人临摹的)被视为经典,而抹杀和抑息了可能的想象。在王羲之的笔法和章法只是魏晋书法中的一种,残纸所表现的更多的笔法和章法在今天已经失传,自唐至今所谓创新的笔法、章法——包括现代书法的很多笔法和章法都能在魏晋残纸中找到影子,一个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书法盛世被一个人代替了。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珠穆朗玛峰,后人只能仰望而无法登攀。如果把王羲之之后比作珠峰的南坡的话,那么珠峰的北坡是什么样子呢?
那里空谷幽兰,飞禽走兽,龙飞凤舞,时空变幻交织,天象墨象齐舞,抽象的思维化作具象的图案,第一个线条都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学会这种语言就懂得了它,这里贯穿着古典哲学和辩证法,它像银河系一样辽阔浩大,神秘而又亲切,你能看到巨龙飞跃天空的痕迹,丹顶鹤在翩翩起舞,狮子在奔驰中撒欢,每一个线条都是闪电般的辉煌,每一滴墨迹都是一片炫丽的彩云,翱翔其中,醉了!
一个王羲之阻隔了中国书法的血脉!一切美好都被挡在了视线之外,让我们无法阅历他的美妙。
王羲之之后,米芾、王铎等书法家都试图在创新,而且他们确实有创新,然而他们都被王羲之光芒笼罩在阴影中,乃至王铎悲奋发出“不服,不服,不服”的呐喊。这就是中国书坛的千年悲哀。夜深人静白雪飘飘,我在读魏晋残纸的时候,不由想到如果米芾、王铎看到今天的魏晋残纸,他们会有什么感想?米芾曾以集字而受人诟病,也因集字成名大家,可见传统势力对中国书坛的压抑之烈,最具讽刺意义的是米芾自我陶醉的“八面出锋”笔法,王铎摇曳奇异的章法均在魏晋残纸中都有表现。
感谢考古让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真实墨迹,让我们走进了中国书法童年时期。因为没有成人而显得天真烂漫,憨态可爱,没有任何雕琢和约束,写字的状态就像鸟一样自由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现在书法中的平、移、扭、转、提、按——几乎所有的笔法都无出其右。在魏晋残纸中你能看到、感到并临摹现在根本不存在的笔法,那才是中国书法的源泉。
今天就写到这里,下一篇我将谈《书史十二简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