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出土于柴窝堡湖畔,距今6000至10000年前的细石器遗址文物,在乌鲁木齐博物馆首次与市民见面,引起了首府文物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据了解,第一处石器遗存点位于柴窝堡湖东岸约1公里处的戈壁,采集到408件石器标本;第二处石器遗存点位于柴窝堡湖西南1公里处,采集到石器标本251件。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田卫疆博士说:“虽然新疆的哈密地区三道岭、七角井以及阿克苏等地都发现细石器,但柴窝堡细石器保存是其中最为完整的。”
专家们一致认为,柴窝堡湖畔是乌鲁木齐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 遥远文明 发现659件石器标本 提起柴窝堡,除了大闸蟹、大盘鸡、四国鱼宴,你还能想到什么?其实,这里曾经在6000到10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繁衍,是乌鲁木齐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
当你了解到这一消息时,再去柴窝堡的时候,熟悉的风景里也便有了不一样的历史沧桑。 5月17日,我们乘车从柴窝堡管理委员会所在地出发,这里正巧是柴窝堡湖南岸1公里处的石器遗存点的对岸。 如果沿湖而行,六公里左右的路程行车只需要几分钟,但湖边的路有沼泽,还曾出现过牛陷进去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走另外一条经过喀拉房子的便道。 大约30分钟,就接近了发现细石器的遗址点。在我们看来,这里的石头无异于别处,它们简单地、随意地堆在那里,是那样普通,但这里确实遗留下许多人类活动的遗存。
早在198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发现了两处细石器遗存,第一处石器遗存点位于柴窝堡湖东岸1公里左右的戈壁,采集到408件石器标本,第二处石器遗存点位于柴窝堡湖西南1公里,采集到石器标本251件。都是距今6000至10000年的文物。 2004年,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田卫疆等专家曾经实地踏勘调查了柴窝堡湖东、南两处细石器遗址,专家们一致认为,柴窝堡湖畔就是乌鲁木齐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
远古残片 车师文化的古墓群 “这里不仅是乌鲁木齐地区最早的人类栖居地,还有古墓群呢。”柴窝堡管理委员会的于主任向我们介绍。 沿路返回,汽车驶往柴窝堡湖东岸,距离湖边约1.5公里的湖滩和戈壁连接地方,可以看到柴窝堡林场2号地点的几座墓。它们独处一地,呈南北向排列,虽分两组,但排列有序,相距不远。 于主任说,考古后确定,围绕着柴窝堡湖总共有69个墓堆,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7座较大的封土堆。
考古学家根据伊犁河谷和阿拉沟发掘的塞族人墓地的情况判定,这里的墓地可能是王或首领的墓地群。经测定,这些墓葬年代距今2670年左右,与“车师文化”有着紧密关系。 走在这样的荒野里,远远望去,几乎无法辨认那是古老的墓地,看起来更像是平地而起高出的几处山丘。 下车以后,我们走到靠近312国道边的两处墓地,这时可以看出,墓地是一个规整的圆土丘,而且由于常年风吹雨淋,墓地边缘那些原本埋在地面下的石头已经裸露出来。显然,这些石头是人工堆砌的,摆放得很有规律,间隔距离基本一致,大小选择也都相差不大。 放眼望去,天苍苍,野茫茫,遥想千年万年前的情景,刹那间,竟然有时空交错的幻觉。
记者专程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观看从柴窝堡发掘出的细石器。这些石块被研究人员像宝贝一样收藏在玻璃柜里。它们在我们眼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但研究员邢开鼎的解说确实让人对它们“刮目相看”:细石器时代是指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以渔猎、畜牧经济为主,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或称石叶)、尖状器及石钻、石簇等。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用手斧进步到使用细石器,经过了100多万年,许多石器表明那时人们已具有高度的技能和智力。在今天的工业社会里,我们也仍然使用与石器时代的人相同的操作方法---切、锯、锤、碾,不同的只是,我们有动力传动机械,有金属和各种人造材料所提供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