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苟家山村。小村很安静,看到有人来了,村里的人都围了过来,几位热心的村民给我们指点了去狼叫屲的路。自从发现了“武山人”头骨化石后,这里的宁静就不时被寻访者打破。
顺着一条土路,我们走向田野,走了不大一会儿,我们在一块石碑前面停住了脚步,这里就是狼叫屲。收割后的田野安静而萧瑟。今年雨水充足,农田中的野草长得格外茂盛。1988年11月26日武山县人民政府将这里设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张耀德局长介绍,狼叫屲遗址坐落在大沟以南山坡上,东接小咀梁,西到老鼠沟,大约700米;南到苟家山村,北临大沟,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这里处于渭河和滂沙河之间的山体下部。依山傍水,避风向阳,山原开阔,非常适合先民们居住。3.8万年前“武山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苟家山村背靠林家山,最新的田野调查表明,围绕着林家山分布着大量的人类活动遗迹。从3.8万年前至今,人类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活动痕迹,田野中平均每平方米就有两三片彩陶,一些地方的文化堆积层厚达一米,还有大量的灰层灰坑。
众多的彩陶片显然不是“武山人”所使用过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肯定是“武山人”的后裔。
伏羲先祖
看着茫茫的田野,我们的话题又回到了“武山人”。“武山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部落呢?
“武山人”生活在距今3.8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他们生活的年代要比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早2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1.8万年左右)。
因为没有找到更多的材料,人们只能通过山顶洞人来认识武山人。3.8万年前,武山一带的植被要比今天好得多,可以说是绿树葱茏,流水潺潺,处于母系时代的“武山人”,他们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掌握了磨光和打孔技术,过着捕猎生活。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火了。
“武山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惊动了文物工作者和古生物专家,专家们认为“武山人”头骨化石已经具备了早期蒙古人种的头骨形态。大地湾考古的最新发现表明,从距今6万年前开始,原始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薪火相传。武山境内不仅有“武山人”遗址,而且有与大地湾文化一脉相承的石岭下仰韶文化遗址。可以这样说,包括今天天水、平凉等在内的甘肃东南部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开发地区,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史前文明。同时,大量的考证表明,甘肃天水及其周边地区是伏羲活动的主要范围,而伏羲活动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距今5000年左右。
“完全可以这样说,‘武山人’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而伏羲部族正是这个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山人’是伏羲的先祖丝毫不为过。”张耀德认为。
“武山人”头骨化石的发掘,为黄河流域远古文明史提供了新的物证,也为研究渭河流域人类的进化繁衍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站在苟家山上,人们能轻松地将周围的山川一览无余,收割后的田野中,开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它们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力量的推动下,“武山人”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黄河流域,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