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秦直道梁往南一段的直道路面特别宽广,最宽处约有60米,平均路宽也有20~30米。此处到处都是古村庄遗址,杀人沟对面山梁上有一块平地,叫木瓜寨,沟底有一个古寨叫古瓜寨。这些古村庄是唐代所建,据说秦直道沿线到唐代时已是一条商业大道,沿途的古村庄、古寨子特别多,如山脚下有一处叫白马驿,路南还有八面窑、五面窑、三面窑、午亭子等等。沿途这样的古村庄数不胜数。
白马驿遗址是在槐树庄农场以西约800米处的一道山坡上,是当时的兵马驿站,两排窑洞相对而视,窑洞口有的呈半圆形,有的呈长方形,洞内现仍有被烟囱熏过的痕迹,据说此处在清末仍有人居住。白马驿在秦、汉时期是个兵站,看其规模,大致数了一下约有32口窑洞,便可猜想到当年住过不少士兵。据说这一带还有其他类似的兵马驿站,估计在唐代这些驿站应该是马匹交易、商业往来之处,不过也足可证明秦直道沿途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有过人欢马叫的热闹景象。
杀人沟现在长满了一种长六到十厘米的刺,当地人叫“杀人刺”,“杀人刺”透过我厚厚的牛仔裤和毛裤直刺到我的小腿肚子上,很疼,晚上上床时才发现居然还扎破皮、流出了血。
至今我们还可以在沟底找到当年写着犯人名字的破碎的秦砖或木片。当然更多的是埋在了地下。现在很难找到完整的砖头和木片,即使找到,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上面的名字也肯定看不清了。
在杀人沟,真正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更加奇怪的现象是,在没有风的安静的沟里经常可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一些人惨烈的号叫、奋力喊杀的声音,甚至还有相互叫喊名字的声音。这些声音要响很长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的科学解释说这是一种磁场的原因,它可能是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的一种声音被某种磁场所吸收,在特定的环境里它又释放了出来,如同录音机一般,随时有可能就“播放”了出来。
我们继续北行,秦直道时宽时窄,窄处有明显的水毁印迹。经过一段生长着低矮杂木的路段,秦直道在我们面前舒展起了身躯。这里的路宽有30多米,路基下的沟沿长满了橡树,虽然在冬日,也煞是好看。直道一般隔四五里就有明显的垭口,宽度基本与路面相当。我们还特意观察了特色鲜明的腰岘:在两个山梁之间填土勾出一条路,两边都是沟壑,路宽20到30米不等,路基也较完整。
从白家店向大麦秸沟、芦茅坪方向,直道的遗迹都很明显,路面也比较平坦,路宽平均30到40米。谷股长说上山一般无路,如果没有向导是会迷路的,山间不但有野兽,山体随时还有可能滑坡,巡山人一般一两人不敢上山,一是怕山体滑坡,二是怕偶尔遇到野兽,现在山间仍有金钱豹、土豹、野猪、羚羊、金雕等动物。
我们在沿杀人沟返回途中顺便上到上畛子梁上,一座烽火台遗址高高地挺立在山峁上。这座烽火台高5米左右,呈土堆状。正南相对的山梁上,还能望见一座烽火台,它们构成了这一地区直道的防卫和预警系统。此烽火台下东西各朝下挖了一个宽约两米,深约五米的洞,谷股长笑曰:“可能是某人将此处作为古墓挖掘的吧!”
在谷股长的指导下,我们又从槐树庄农场往南上到防火门三面窑处,这段秦直道还被今人利用着。这段路在地图上被标为县级公路,我们的车很轻松自如地就爬上去了。
沿途烽火台遗址很多,也很明显,我们一路又发现四五个遗址,它们雄纠纠地傲立在山冈上。烽火台遗址一般高约五米,周长约20米,五里一座,很是壮观。
探寻无人之地
晚上住在槐树庄农场,第二天吃完早点,槐树庄农场呼场长亲自开车,并让林场的小赵陪同我们四人一起上黄陵沮塬关。临出发之前,还让小赵到槐树庄劳改农场借来一枝半自动步枪和三十发子弹,说是怕遇到野兽,防身用。
在距沮源关不远的当地人叫杏树院子的丛林深处我们发现有一块古碑,碑文上刻有“嘉庆捌年十月动工,次年九月十九日开光成功”等字样,前碑文有“关圣帝君、观音菩萨、二位神庙两间、戏楼一座、隋代火房斋□膂力成工各出已资……以上三生共施十四千文……”等字样。碑是斜着裂开的,一半埋在土里,许多文字已经漫漶不清了,我们无法知道全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秦直道周围到嘉庆年间还热闹非凡,在这深山野岭中还有过寺庙和戏楼子,此碑文只是一个布施碑文,上面记载着百名布施人的名字。在碑子附近有不少古代砖瓦残片。离此几十米处我们还发现有庙宇戏楼台基遗址。在沮源关北边,据说以前也有清代的寺庙台基和戏楼土台,后因20世纪60年代知青垦荒破坏了。看来直到清朝,秦直道沿线及周边还是非常繁华热闹,村庄多,戏台多,庙宇多,香火旺。联想到在其他路段发现的房舍、窑洞、行宫、和市(交易市场)和农庄遗址,一幅车马喧喧、行者攘攘的古道生活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带山梁上还有大水井遗迹,也有五里店、三里店的地名,进一步说明了当时村落相望、炊烟相连的历史事实。
在黄陵与富县交界的张村驿附近有个地名叫柏树店,原来叫百户店,古时是个不小的村庄。秦直道沿线和周边还有许多这样的窑洞式村落。
最近,考古发掘在黄陵兴隆关(也就是沮源关)以东发现了秦直道上最宽的堑山路面,宽度达66米。考古专家们分别对两座方形和圆形烽燧解剖,搞清了秦直道沿线烽燧的形制和使用方法等。秦直道沿途古墓葬群,烽火台、古代遗址,以及各种钱币,板瓦,筒瓦等多不胜数,这些物证都对秦直道的考古发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对于解决东西线争论提供了线索,所谓的西线很有可能与秦直道无关。这一项考古研究化解了数十年的学术争论问题。
无意中发现的世界之最
我们在去沮源关的路上,车在行驶中,后右轮胎破了,我们下得车来,呼场长和小赵快速地换上备用轮胎,又立刻上路。
在槐树庄林场西南约三十多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午亭子,我们于10时35分到达,它处在陕西富县、黄陵县和甘肃正宁县、合水县四县交界地。这里有庞大的古窑洞群遗址。这些窑洞共分上下九层,有一二百孔之多,那气势和规模没有亲眼所见我们是想象不到的。而且此处全是土窑洞,尽管已经废弃,可在一个山梁上并排挖出九层几百口窑洞这也应该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有建筑专家说在一个土山上连续挖九层窑洞,这样的窑洞建筑的确是绝无仅有的,施工难度也是很大的,挖这么多窑洞,挖出的土都得堆起一座山。
我认真查了一下有关资料,午亭子应该是在明末清初时修建的,据说当时这里是一个县城,后来主要驻扎部队。还有小道消息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主席曾经住在这里指挥过战争。最准确的说法是“文革”时期这里住过不少知青。
可想而知,午亭子一带自古以来都是人气很旺的,古时这里曾经是许多庄户人家生活的乐土。
在没来秦直道之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到了近代以后直道变得如此人烟稀少、荒芜寂廖了呢?我们经过这次认真考察,究其原因应该主要有三:一是清末民族之间的流血战争很惨烈,许多村落人都被杀光了,剩下的纷纷逃离这死亡之地;二是这里后来暴发了瘟疫和克山病、大骨节病等严重的地方病,造成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局面;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生存环境恶化使人被迫离乡背井。我想这种推断应该是很合理的,当地人也是这么说。
地理链接
秦直道修了多长时间
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当年秦直道没有修建完工。秦始皇统一中国九年以后才开始修建秦直道,两年以后他就死了。秦二世也只有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在修直道的同时还有其他的工程在同时动工。秦直道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完工的。
专家研究认为,秦直道在秦始皇时期,主体全线贯通,也就是路基修好了。之所以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样大的工程,是因为用了一部分当年赵、魏两国的原有道路加以修缮扩建的。淳化甘泉宫向北到黄陵这一段有一部分就是在当年魏国的原路基上修建的。富县以北大部分路段是在原赵国的路基上加以扩建的。从甘泉宫向北到志丹县,这一段道路是整个秦直道难度最大的路段,从甘泉宫到石门山的路线有些偏东,这一段还是有一部分是用了当年魏国的原路。从石门山到上畛子这一段路线是在向西北行进,这一段路大部分是秦朝时期开辟修建的。从富县槐树庄到志丹县境内这一段路走的都是山脊,想利用当年赵国的路估计可能性不太大。但是志丹县以北的秦直道路线折向东北,这一段路的走向有些可疑,因为自志丹县向北几乎是一马平川,路的取向也很好把握,它没有道理向东北发展。之所以如此,是它利用赵国原有的路向北进展,所以秦直道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是可以全线贯通的。
有专家认为,秦直道一共修筑了五年,秦始皇时期是一期工程,秦二世时期是二期工程。但文献记载依然是“道未就”。也有人认为秦直道先后用了30年才修成。这些观点目前都难成定论,期待后人继续探究。
所以,综合分析当年的历史情况,秦直道当时贯通的只是初步建成的路基而已。真正完工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就是公元428年左右,赫连勃勃在秦直道原有路基上加以修缮而完工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