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三绝”之普松雕刻:三代人雕刻美好生活

时间:2011-12-28 00:40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三代人共同雕刻美好的生活。

    普松雕刻的传统工艺

    我们刚推开普松乡曲水村江白老人家的院门,就被一阵狗叫声吓着了,赶紧退出大门。江白的儿子色曲从二楼下来,几声吆喝,黑狗就安静了。走进院子,只见满地都是草料和牛粪,这是典型的传统藏式民居,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

    爬上二楼,看见江白老人正坐在墙边忙碌:他戴着老花眼镜,头发花白而蓬乱,头上系着一根红绳,腰上围着一条皮围裙,右手握着一块木板,左手拿着刻刀。旁边坐着17岁的洛桑尼玛,他是学徒,已经学了两年,但还没有完全掌握雕刻技艺。江白老人说,要完全学会,至少需要4年。

    雕刻用的木料是青冈木,刚买来的木料要剖成厚约3厘米的木板,然后运到羊八井,用温泉水浸泡,浸泡约1小时就可以了。没经过浸泡的木板容易开裂。接下来将木板晒干,打磨光滑之后备用。

    将需要雕刻的内容打印或者写在纸上,然后反过来(正面朝下)粘贴在木板上。粘合剂是特制的,用一种藏语叫“冰”的颗粒物加水和面粉熬制而成。涂抹粘合剂时要仔细、均匀,贴纸时要注意不要起皱。

    晒干之后,在纸上洒一些水,再用湿毛巾用力擦拭。不过江白老人有更简单的办法:往纸上吐几口唾沫就可以了。他用粗糙的手指在纸上磨,把纸磨掉之后,字迹就清晰地显现出来。

    开始雕刻的第一步,是去掉文字(或图案)之间的大片空白。此时用的工具藏语叫“切贵”,是嵌在木把上的一块长方形的刀片,异常锋利。这一步完成之后,在木板上涂一层菜籽油,用湿毛巾盖住,放一晚。

    第二天放在太阳下晒至半干,就可以开始雕刻文字(或图案)的细部。此时用的工具藏语叫“每贵”,一般有3种规格,每种规格各有一对,根据文字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每贵”。为保持木板的湿度,应将来不及雕刻的部分用湿毛巾盖住。

    雕刻完成之后,分别用“切萨”和“结松”对雕版进行修整,“切萨”用于修整雕版外部边角,使之光滑、美观;“结松”用于修整雕版内部。

    如果发现错别字,就需要用工具“作松”进行修改。“作松”很像一颗大铁钉,一端有钉帽,另一端扁平,它的作用是将错误的部分敲进去,形成小缝;然后削一根青冈木敲进小缝里,再锯掉多余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重新进行雕刻。

    江白老人一步步进行示范,最后,当我问他还有什么步骤时,他望着我笑了,摘下眼镜,双手举起已经完成了雕版递给我说:“给你。”原来他的意思是说,雕版刻好后,就要交付给买家。

    普松雕刻的现代传承

    69岁的江白老人从12岁开始就一边放牧,一边跟父亲学习雕刻。儿子色曲今年43岁,也是从12岁开始学习雕刻的,父子二人专门从事雕刻。一般是买家自备木料以及准备好需要雕刻的内容并且运过来,他们雕刻好之后,买家自己来取。17岁的洛桑尼玛就是本村人,他是学徒,不用教学费,每天就跟着江白和色曲学习雕刻。

    除了做一些订制的之外 ,他们也会做一些旅游产品。这些涂上了颜色的木版色彩鲜艳,比传统的雕版更生动,引人注目。色曲在甘丹寺有一个小商店专门销售这些旅游产品,据他说还是很受游客欢迎的。

    结束采访后,下楼梯的时候,我偶然回头,看见了意味深长的一幕:色曲和两位学徒正在专心雕刻,江白老人模糊的身影在最远处,他抬起头望着远方,若有所思。他们4个人在墙边一字排开,由远到近——历史悠久的普松雕刻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甘肃山丹军马场现“万马奔腾”壮观场景
  • 走进三江源丨“飞阅”三江源:壮美通天河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