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寺:深山里的小故宫

时间:2014-06-24 08:34来源:中国西藏 作者:程德美 点击: 载入中...

瞿昙寺

 

  偏居青海一隅的瞿昙寺,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名声。明朝13帝,多少宠爱在其身。在这样一个藏传佛教寺院里,有着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壮丽的明清壁画以及精美、尊贵的稀世珍品。但是经过600多年的风云变幻,曾经红极一时、盛极一方的瞿昙寺已荣耀不再,但是因它而产生的建筑、壁画、石雕艺术,却仍是一份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都说青海最负盛名的寺庙是塔尔寺,然而在我心里,比塔尔寺历史更悠久的瞿昙寺更值得回味。比起塔尔寺庞大的信众、如梭的游人和丰足的香油,瞿昙寺是寂寞的,只有偶尔刮来的轻风,才会让檐下的铃铛发出点响声。但是历史的尘封,丝毫不能掩盖其光芒,环视它那历经600多年的建筑、壁画和尊尊精美的文物,你只会对它心存敬意。

 

繁华与荣耀都随雨打风吹去

 


  初次见到瞿昙寺是1972年。那时,我在青海乐都一个锻造厂里当铁匠。我的徒弟是藏族人,家住乐都南山,我常搭上拖拉机去他家玩。过湟水河走进南山岗沟,河谷里春天有杏花绽放,夏天是青稞苗青青。而海拔4千多米的南山顶上则四季有积雪。


  乐都的海拔高度1900多米,走向南山,海拔渐高,而山谷也渐渐变窄,泥泞的盘山小路直让人揪心。忽然,山谷尽头,南山崖下,赫然出现一片熟悉的场景:一条规矩的中轴线,一片对称的大屋檐,一座完全汉式的寺院。俨然一座北京的王府。徒弟告诉我,那是瞿昙寺。


  瞿昙寺坐落于乐都县南山沈家峡的上游,海拔2400多米,西北靠罗汉山,东南临瞿昙河,河的南岸就是梯田层叠的凤凰山。瞿昙寺山环水抱,随势而起。有好风水者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靠山罗汉山,山势浑圆端正,犹如一座巨大的屏风,挡寒风,纳阳光,又似一顶硕大无比的军帐,寺院建筑呈“将军坐帐”之形。主山东侧有庙顶子山,西侧有卧虎山,是“左右砂山环抱”,山门临着一条清澈的瞿昙河,环绕而过。隔河遥对的照山凤凰山“俯首来朝”……


  瞿昙寺也许确系风水宝地,因为在寺中遗存的明代皇帝朱高炽于洪熙元年(1425年)撰写的御制瞿昙寺碑碑文上交代了明初瞿昙寺选址、规划、营建、赐名的过程,“命官相土,审位面势,简材饬工,肇作兰若,高闳壮丽,赐名瞿昙……”.“命官相土”就是钦命官员赴实地考察选址。“审位”即是审定方位,确定朝向。


  其实,瞿昙寺现址早先是一座小佛堂,由一位从西藏游历到青海的噶玛噶举派的僧人桑儿加查实(俗称三罗喇嘛)修建的。关于三罗喇嘛修建佛堂民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三罗喇嘛来到此地时,身后的罗汉山松柏参天,门前的瞿昙河畔杨柳荫浓。三罗喇嘛感动于荒野之中竟有如此灵地,遂高诵佛号,停杖憩息。临行时忘携禅杖,待回身去取,却见禅杖已在泉边扎根,长成寺前高大的珍珠树……


  过了瞿昙河,穿过几户人家,绕过残破的土坯城垣,只见瞿昙寺的大门紧锁着。徒弟带我绕到大墙的北侧,找到一户人家,一个抱着小尕娃的老人打开了寺院的旁门。


  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小故宫”的瞿昙寺?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羊儿站在平平的屋顶上吃草,所有的大墙斑驳脱落,裸露出里面的土坯或石砖。朝阳一面的油皮被晒成灰白,所有的彩画都卷起了薄皮……走进最后一座大殿隆国殿,迎面是一面1米直径的大鼓,被撕破的牛皮鼓面在山风里飘动,鼓下是一只石雕小象,目光呆滞。那就是瞿昙寺最着名的石雕“象背云鼓”?繁华都随雨打风吹去。看着眼前的瞿昙寺,有谁想得到它曾有过非常的兴旺与荣耀?


  乐都位于西宁东面,地处青海省最东部的河湟谷地,也就是黄河、湟水河流域。这里农业发达,是青海最富庶之地,早在4000多年前,乐都的柳湾就生活着农耕部落。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沿,也是吐蕃民族生活的边缘地区,也正因为如此,早在公元9世纪,经历了磨难后的藏传佛教在南山深处得到了弘扬。


  明初,政权根基未稳,于是朱元璋一方面对西北蒙古贵族及各族官吏进行招抚,另一方面派兵进军陕、甘、青地区。1370年,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追剿元兵残部,当地一些藏族人也跟着闹事,局面混乱。在罕东各藏族部族中享有很高声望的三罗喇嘛,遂劝说罕东各藏族部落归顺朝廷,为明朝立足西陲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由此意识到作为宗教势力代表的三罗喇嘛的作用和地位。后来三罗喇嘛去南京进贡,请求朱元璋对他的寺院给与护持和赐名,朱元璋见他“藏扬佛法,忠顺朝廷”,遂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御赐寺额“瞿昙寺”,并拨款建寺。瞿昙两个字来源于梵文“乔达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600多年前的金字大匾至今仍悬挂在瞿昙寺殿前廊内。


  瞿昙寺得到了明朝历代朝廷的扶持,1393年,明政府首先在乐都瞿昙寺设西宁僧纲司,三罗喇嘛被授为都纲,掌管青海宗教事务。这是在青海设的第一个僧司衙门。此后明朝13帝中有7位先后下过敕谕,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赐印浩。永乐年间还派遣御用太监孟继等4人奉旨修寺,调集宫廷匠师专司建造。从洪武二十五年建瞿昙殿至宣德二年隆国殿落成(1392年-1427年),历时36年的营建,使瞿昙寺终成气势恢宏,声望远播的青海名刹。寺内现存的五通皇帝御碑就详尽地诉说着这段辉煌往事。宣德二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将乐都南山七条沟(包括现下营、峰堆、城台、曲坛、亲仁、岗沟、中坝、桃红营八乡)封为寺院领地,数千户农牧民世代为寺院纳粮服役,还从西宁卫调拨52名士兵守护洒扫寺宇。直到清初,当地还有“七分佛差,三分县差”之说,即农民纳差十分,寺院拿七分,县府拿三分。


  瞿昙寺飞来的鸿运,其实是明廷安定塞外的战略措施。从瞿昙寺外残留的城垣可以看出,明朝初年的瞿昙寺绝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寺院,而是明朝的前沿阵地,是河西边陲重要的战略要地。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青海湟中出生的宗喀巴,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发起大祈愿法会,他被公认为西藏佛教界的领袖,格鲁派遂成为西藏第一大教派,明朝皇帝也多次召请宗喀巴,而后格鲁派在青海得到发扬,在宗喀巴出生之地西宁湟中建造的塔尔寺也应运而盛,而这一切却预示着瞿昙寺日后不幸的命运。


  瞿昙寺香火鼎盛了近400年后,遭遇了一次重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最有权势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很多藏传佛教寺院都参与了叛乱,然而一年后,叛乱即被川陕总督年羹尧平息,与罗卜藏丹津有牵连的瞿昙寺寺主阿旺宗泽被捕入狱,在兰州拘禁了7年之久,封号被革去,领地也大大削减,瞿昙寺从此一蹶不振,如江河日下。而格鲁派寺院塔尔寺此时也早已取代了瞿昙寺,在藏区享有极高的声望。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文成公主入藏道本来面目今迷离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