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大修时,在原中山桥的平行弦杆上加拱式钢梁,使整个桥体面貌一新,更加美观与现代。
在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山桥见证了历史,历史也见证了中山桥。
中山桥,这座“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的天下黄河第一桥,以它铁灰色的雄姿态,以它饱经沧桑的面容,向人们诉说着一百多年前,一些具有洋务思想的晚清官员们,是如何抱着修桥建路的进步观念,冲破重重阻力,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修建黄河第一桥的;向人们诉说着中国人民是如何凭借着最原始的运输工具,跨过崇山峻岭,辗转数千里,把数百万公斤的建桥料件运到兰州的;还向人们诉说着华洋工匠是如何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修建了具有近代风格的第一座黄河铁桥的。
中山桥,这座曾经伤痕累累的钢铁长虹,记载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艰难历程,记载了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也记载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从中山桥的弹孔中,从兰州黄河铁桥更名为中山桥的缘由中,从平行弦上的拱圈上,人们似乎清楚地看到了近代甘肃广阔的历史画卷,看到了古老金城的沧桑巨变。
人们不会忘记中山桥,历史将记住中山桥。
“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这副对联淋漓尽致地道出了铁桥的雄伟壮观和巨大作用。
20世纪50年代,历史课本上就已印出了中山桥的雄姿,历史学家们把它写进了历史。
当中山桥牌香烟、中山桥牌水泥等出现在市场上时,实业家们记住了中山桥的光荣。
中山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沟通黄河南北的交通桥梁,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张兰州的名片,一座兰州的标志性建筑。随着黄河兰州段上数十座大桥的崛起,中山桥的实用价值虽已变小,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越来越大,兰州人民将永远把它铭记在心中。
2002年11月,甘肃省档案馆保存的被称为“20世纪初清代末期中外合力创修兰州黄河铁桥的档案文献”,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定,已被选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这些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文献,连同屹立于黄河之上的中山桥,将被永远地保存在档案馆里,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山桥,这位见证了百年历史沧桑的老人,我们将永远记住他,历史将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