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成长,一个企业要发展,最终都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表面看起来,这路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行程之中,涓涓小溪汇成大河,最终流入广阔海洋。俗话说,天助自助之人。起初的探索是艰难的,而当这种探索慢慢开始得到外界力量帮助的时候,就是在告诉我们,探索的方向是对的。未来的路,只需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自治区25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中的一家--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家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上的探索以及给予我们的启发。
博斯腾湖畔流传的芦苇画制作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浩渺的博斯腾湖孕育着数十万亩挺拔翠绿的芦苇,这里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翠苇碧水、雁鸣鸭欢、苇叶轻摇等景致,为芦苇画制作创造了无尽的灵感和取之不尽的天然原料。
杜全新是带动博湖芦苇画发展的第一人。12月1日,在库尔勒市出差的他通过视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机缘
1998年,杜全新在博斯腾湖从事旅游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户老渔民家中看到了一幅渔民用芦苇编制的风景画,他立即被一种自然淳朴的气息深深吸引,拿着那幅芦苇画爱不释手,老渔民看到他如此钟情此画,就将芦苇画送给了他。杜全新有着很好的美术功底,他觉得芦苇画是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就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和对艺术的热爱,于2004年对博斯腾湖的芦苇工艺品进行了研制开发。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拜访民间艺人、动手创作实践,终于学会了划口、整平等手艺,摸索出一套制作芦苇画的工艺流程,并于2007年注册了巴州第一家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企业--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创作的芦苇画多属花鸟鱼虫等风景画,仅限于一种普通的装饰艺术风格,一个月下来也就卖了那么几幅画。杜全新很着急,这样下去不要说房子的租金和其他的费用了,连发放工人工资都成问题。那段时期,他常常一天就吃一顿饭,并熬通宵不断思索和研究。
创意
一个好的创意能赋予一幅作品生命及灵魂。他发现制作芦苇画,工艺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给产品定位,借助芦苇工艺画来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杜全新及创作团队打算用民族特色来为芦苇画注入灵魂。他们开始充分挖掘和探索浓厚新疆地域文化特色,将罗布泊文化、楼兰文化、胡杨文化、东归文化、博斯腾湖文化等元素融入芦苇画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在宣传和推介芦苇画的同时,更好地宣传了美丽富饶的新疆。这些产品作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发放到各旅游景区。杜全新从游客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第一次见到芦苇画时的那种惊奇和喜爱,这是几年来他第一次落泪。他发现,面对梦想,最需要的就是行动并不放弃,只有这样,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经过努力,他们创作的芦苇画《西海韵》、《梦回楼兰》、《牧归》等作品曾获巴州第四届、第五届旅游纪念品大赛一等奖,自治区民族工艺品展览一等奖,2012年新疆第六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中国第十届工艺美术"天工艺苑·百花杯"精品展示铜奖,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好评。
信念
2012年,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被巴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为"巴州阿勒奇手工艺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杜全新很珍惜这个平台,在他的指导下,"巴州阿勒奇手工艺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建立特色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形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未就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创业技能,起到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年培训1000人次,制作了一大批有艺术性、民族性、传承性的手工艺品。前段时间,阿勒奇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十二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2012年3月,阿勒奇公司被自治区文化厅批准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后,在持续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帮助。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他们参加了深圳文化博览会、文化部在新疆开办的文化产业发展培训班等。他们通过这些平台,拓宽了思维,增长了见识,强化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杜全新告诉记者:"在深圳文化博览会上,我们不仅让别人了解了芦苇画艺术产品,还看到不少类似产品别人的做法,像江西的瓷画、山西的木雕,还有苏绣、晋绣、贝壳画等,我们收获了不少知识。"
十八大召开后,杜全新觉得事业有了更大的盼头,他打算开拓市场并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在产品结构上力求台阶式、层次式设计、不断向广度、深度延伸。他相信,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精髓的需要,通过文化传播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世代代的子孙记住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他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但能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文化赋予我们灵魂和力量,更能增强我们前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