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商来称赞姚文青,并不全面,除了儒和商,姚文青还有很多面。在孙子姚青郎的眼里,姚文青老先生是一位对自己人极严苛,而对外人极慷慨的人:“爷爷曾经跟我说,姚家的钱是给外人用的。姚家的子孙应该自立,靠自己奋斗,不能贪图享受。”
北大辍学,只为挑起家业
姚文青,姚家大院的购买者和建造者,泾阳姚氏第九代。他从小父母双亡,由伯母抚养。姚家本是书香门第,文青自幼读书习文,颇有志向,成长于满清帝国的衰亡之时,少年姚文青立志于“实业救国”,在三原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工科,也是在这个时期,姚文青认识了他一生的良师益友于右任。但当时陕西时局动荡,哪有实业可干,于是文青改习文科,在北大学习中文。然而,名校就读的他却没有完成学业。姚文青的家族,到了他这一代仅剩一个男嗣,偌大的家业,无人经营,姚文青只得辍学回家,继承祖业,挑起一家之主的重任,走上漫漫商路。
赈灾不成,举家南徙
经常在外地做生意的姚文青,看到家乡富户子弟抽大烟、赌博,不学无术,担心自家的子弟被感染,于是举家离开社树老家,移居西安双仁府的一处宅院。没几年,姚文青便在西安城内又购置了几处房产,现在芦荡巷的姚家大院便是其中之一。
1929年关中大旱时,姚文青捐出五千块大洋买粮食赈济灾民。但当时的陕西当局以军方急需要用钱为名,索要赈灾款。姚文青坚决不给,当局便想扣押其西安眷属来胁迫。身处四川的姚老听说后,急电家属离开。从此,姚文青便把家迁到了南方。
姚文青先是经营土布生意,后来增加了茶叶、药材等。抗日战争结束之前,姚家一直是国内唯一一家与缅甸有锦缎生意来往的商行。此外,姚家所生产的白蜡品质很高,因为工艺严格、质量稳定,姚家白蜡成为上海商户眼里的免检产品。
乐善好施的儒商
孙子姚青郎说:“爷爷一辈子不巴结达官贵人,也不爱钱,就是喜欢读书、写诗,是个儒商。并和于右任、吴宓等文化名人成为挚友。”解放前,姚文青与于右任一起,建起了泾阳县的第一所中学;为泾阳县图书馆捐赠全套“四部备要”。姚青郎告诉记者,姚老先生共有藏书10万册,文革后仅剩下千册,临终前全部送给了吴宓的一个关门弟子。
1952年抗美援朝,姚文青将自己积蓄的七百多两黄金全部捐给国家,买飞机。公私合营时,姚文青将自己仅剩的两处商业茶厂和沙场捐出。文化大革命以后,姚文青老人已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晚年,姚老利用仅存的积蓄,资助陕西的海外学子。其中一人便是西北大学的院士高鸿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给姚老先生补贴的钱,也被姚老先生捐给了故乡的学校。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