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
鱼灯
老辈人常说:小年大十五。
在西北人的传统年俗中,正月十五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观灯、燃放焰火、猜灯谜、敬神祭祀,各地风格不同的风俗给元宵节赋予了一个个特别的涵义。
春节过后,元宵节预示的既是一个结束,又是一个开始。在热闹欢庆的背后,人们把元宵节当做对上一年的一个最好总结,又把元宵节当做来年的一个美好开始,在期盼中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元宵溯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而元宵赏灯则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史料记载,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千百年来,这个源自宫廷的节日最终走向民间,并在民间一步步延续传承了下来。
在汉文帝时,朝廷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这是现存史书中关于元宵节来历的最早记载。
据研究者介绍,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刘彻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民间传说中认为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上元节的由来,据《岁时杂记》记载是因循道教的陈规。在传说中认为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放炮以显示喜庆。
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纪念“平吕”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习俗都是源自秦汉时期。其中尤以汉代为甚。究其原因,有研究者认为,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政权的鼎盛期,社会发展的同时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民间节日,并一代代传承延续。
在民间传说中关于元宵节也有很多有趣的传说。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民间传说认为,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族人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大臣们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的传说
在我国西部的一些民间,至今流传着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据民间传说记载:有年冬天,持续几天大雪后,东方朔去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花。走进园门后,看到一个宫女正欲投井。东方朔急忙搭救,并询问她因何投井。宫女哭诉她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进宫后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人。与其这样老死深宫,倒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后说,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在十五之夜团聚。 (责任编辑:鑫报)
- 上一篇:凉州元宵灯会和兰州的元宵节俗
- 下一篇:肃各地元宵节的别样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