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修订脱胎换骨,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发现有很多有趣的变化。比如,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对于教科书的篇目进行一些修订,加入时代最新变化的内容,无疑是必要的。但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另一种思维,为了时尚而时尚,甚至舍本逐末抛弃了经典。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据报道,语文版课本修订版主编王旭明曾感慨道:“我就不信扭不过来,这些人的观念怎么就这么守旧?”王先生这种以“我们扭转了以前不敢扭转的东西”为自得的语气,无意当中流露出了这次“语文课本换血”主导者们的真实心态,那就是“新的就是好的,改变就是对的”.被改掉的东西越时尚,影响越大,那就证明自己越有魄力,换上来的东西越新,就越能证明自己并非保守落后之人。
“领导最先提出的时候,我们的确不能接受”、“如果第一次社内验收通不过,部门年终不能评优秀,第二次再通不过,相关人员就待岗”……在我看来,这种领导下任务、限时“倒逼”的修订模式,这种为改变而改变的心态,看似颇具胆识,其实却反映了教科书修订者的极度不自信:正因为不知道什么样的经典是应该坚守的,什么样的新作品是真正应该被吸收的,于是就只好用媚俗、“媚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时尚固然重要,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教育课,世界眼光,人文情怀,忧患意识更要考虑;悲悯、博爱,爱地球、爱他人、爱人类之外的一切生命--爱的教育--也是要考虑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幻想思维也是要特别关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材的变化要跟上时代,并不意味着要迎合时代,更不意味着要迎合少部分新新人类。教材的编写者,要能够用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时代,教材的内容,要既能够传承文明,又能够面向未来。
因此,教材修订,事关重大,足以影响一代人的思想和观念。如何进行调整,应该避免“小圈子”决策,应尽可能让公众参与进来,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媚俗思维,编出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教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