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初步测算火灾造成经济损失逾1亿元人民币。2012年,迪庆州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8亿元。其中,香格里拉县接待游客757万人次,旅游收入70亿元,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占全州约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鉴于现在是淡季,因此赴当地旅游的客人并不多,且大多景点位于古城外,故而对团队游影响并不明显,不过可能会减少部分自由行客源。(1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每一次火灾事件过后总是有一些“习惯性质疑”,看起来体现了一种“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觉醒意识,事实上,只要火灾已经发生,一切的抱怨、指责、反思都已经为时晚矣,水火无情的残酷不会留下一丁点补过的机会。是天灾还是人祸,急吼吼地冲上去质疑一通,客观而言,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在一片义正词严的质疑声中“误伤”其他。
古代哲人曾经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其实所有的火灾各有不同的成因,只是结果都一样的不幸而已。从火灾的苦难经历中,要有所反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减少类似惨剧发生的概率,这是香格里拉的古城大火之后要思考的一个环节。但是,就此来全部归咎于古城开发,有些过头。
有的观点认为,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主要是“开发过度”造成的。毋庸讳言,拥有传统的历史古迹或者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地区,只要想得到发展,首先会想到对自己的这些独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大多会通过一定的改造来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业已获得了成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样本。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自然也不会例外。
并非要借此来为香格里拉古城在火灾预防上的一切过失辩解,也不是为火灾的责任方进行开脱,恰如所有的事故一样,火灾发生的根源非常具体,即便一切的预防措施都做得非常完备,也无法避免一些预料不到的意外发生,毕竟“魔鬼藏在细节之中”.与其对于火灾处置中的行为大加挞伐,不如更多地从防火意识、消防应对等细节上进行更多的梳理,让火灾发生的“魔鬼细节”没有任何藏身之处。
况且,用“开发过度”来笼统地分析火灾的起因,起码说有点“不厚道”.既想从“月光之城”中领略古城的历史意境,来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调,又不乐意看到当地人从旅游开发中获取现实的利益,实在是一种典型的悖论。着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曾经对这种现象进行过批判,“人们的注意力不应该只放在历史的审美情趣上,而更应该放在历史的价值观对现代生活的作用上。”就是说,当“保护古城”成了头等大事,其他什么事就无法再做的时候,不管多么让人流连忘返的古城,也会变成逐渐风化的化石,一点一点地消失。
台湾的政论时评家南方朔曾经撰文指出,许多的文人“只会唱矫揉造作的小调”,这种“文人小调”,却无视了一个事实,“历史只发生一次,不会再来。”他认为,“文人小调”的趣味会有意识地美化个人的自我想象。南方朔在另外一篇短文《乡愁很美但有什么用》中更明确的写道,选择性的记忆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个社会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经验”,而这种记忆还有奇怪的一面,“会把不该忘的忘掉,会把不该记得的反而美化”.因此,在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过程中,不能有太多的虚无和保守意识,而要有更多的积极行动,才会让个性化的文化记忆不至于成为现实利益的直接对立面。
对于香格里拉的古城大火,“事后诸葛亮”式的追问与点评,虽说不可缺少,但是,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地扩大延伸,最好能就事论事,别让古城开发也“躺着中枪”.否则的话,一场火灾不仅烧掉了古城,也成了古城开发从此缩手缩脚不敢有所作为的“井绳”.因此,“围观”古城大火,需要超越历史记忆和审美的局限,更多地注意古城保护、开发与居民利益诉求之间的平衡,通过加大社会治理的力度,让历史文化的多重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