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苏:陈毅病重时惦记出版诗集(3)

时间:2013-08-29 08:47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俊兰 点击: 载入中...


  赵朴老是我父亲的诗词知己,赵朴老有三首《清平乐》,记叙我父亲在围棋和国际友谊交流中做出的贡献。"文革"中他为我父亲写了《大江》,表达了对老一代革命者的敬意。


  我父亲和柳亚子先生也有诗词交往,柳亚子赞誉我父亲"兼资文武此全才",我父亲则视柳亚子先生为令人尊敬的前辈。

 

 

  家庭诗作

 


  元帅本色:儿女情长


  一笔精神财富


  "家训"将代代相传


  问:在陈老总的后期诗作中,有几首饱含父子亲情的作品。如《示丹淮》、《示儿女》,这些诗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答:我父亲是感情丰富的人,他的诗作表达多方面的内容,这使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诗人的形象显得全面而且丰富。他写给丹淮的诗是在1961年,这时我们兄妹日渐长大,开始踏上社会,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写诗为我们指引人生道路,"革命重坚定,一切为人民",就是其核心内容。


  我们兄妹受到父亲诗歌的感染,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责任感,多年来与党和人民一路同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文革"中,我们兄妹受父亲影响,对过火的造反行为都很反感。"文革"结束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我们参与新长征,为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欣慰,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远大,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问:如果陈老总在世,该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吧?那么,陈老总的后人都在读这些诗吗?你们会教小孩子读这些诗吗?


  答:不仅让他们读,而且还和他们一起贯彻豪情于实践中。这几首诗作,是我们家庭的精神财富,也是要代代相传的"家训".我们的孩子、一代代后人,都会牢记这些教诲。

 

 

  知人论着

 


  上海留美誉:"不扰民宅"


  "马门立雨"想见为人


  《青松》乃"夫子自道"


  问:在上海的论坛上,很多人发言都提到陈老总;在外滩,陈毅雕像已成为地标性建筑。这样一个问题就摆在面前:满打满算陈老总在上海不过五年时间,如今上海市民却用一尊百年身回报他,何以至此呢?翻阅资料有一个细节:进入上海前,陈老总即要求军队"不扰民宅"!以致大军进城后,睡马路、睡门板,赢得市民的尊重,陈老总的口碑也由此树立。大上海"十里洋场"平稳过渡,工商业逐步繁荣。所以,为官之道,首要在于亲民,就是老百姓说的要有善念,是这样吧?


  答:解放上海这件事,着名记者曹聚仁有过论述,意思是说上世纪前50年,上海经历几次军队的进入,从1927年的北伐军、"八·一三"日本兵入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光复",一直到1949年共产党军队的解放。曹聚仁先生评价:几十年来只有解放军做得最好。几十万军队开进上海,北伐军镇压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日本兵烧杀抢掠,国民党军队搞"劫收""五子登科",导致经济秩序大乱。只有解放军文明之师,"一进门",就给市民留下好印象。父亲早在红军时期就写过"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这件事,我父亲和华东野战军确实处理得很好,历史留下了积极的正面评价。


  问:陈老总在知识分子中人缘甚好,网上就流传着"马门立雨"的佳话: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杭州看望一代大儒马一浮。那日他着长衫,马家人不认识他,直言相告先生在休息,陈老总说自己先转转。一阵工夫后回来,家人告:先生还在睡觉。此时天空降雨,家人请他进屋等候,陈老总不介意,遂在檐下等候。"马门立雨",被传诵一时。


  还有,1956年陈毅副总理在广东,特意到陈寅恪住所探望,与这位大学问家谈文论道。陈毅走后,陈寅恪十分感慨:没想到共产党里有这样的学问家,并找来陈毅诗作来读。请问这些"段子",都是事实吗?


  答:这些情况都是有的,我父亲在国务院分管文化工作,所以,他的知识分子朋友不少。他曾和聂荣臻元帅一起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他对这两个事都非常热心,他认为只有团结知识分子,才能完成这些宏伟目标。


  他对很多知识分子及其家属都多有关照。譬如留在上海的徐志摩夫人、着名植物学家胡先骕等等,都曾有过关照。


  其实,广为流传的,还有他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故事,受到知识分子好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