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不分明(2)

时间:2013-08-27 08:19来源:新华网 作者:潘向黎 点击: 载入中...


  最令人思乡、思亲的佳节还数除夕。可是天宝九年(750年)的除夕夜,诗人高适却因为军务远在居庸关无法回家,于是写下了《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他也是不着重写自己多么想家,而是设身处地揣想亲人思念自己,感情更加深沉,回味更加醇厚。《唐诗品汇》有"客中除夜闻此诗者,无不凄然".的记载,可见其感人。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是非常精到的评价。


  相似的还有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王建的"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行见月》),白居易"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话历来不被认可,因为白居易写家里人在念叨自己,其实是自己在想念家人,这已经是"曲折"了。我私下认为,白居易这两句比王建似乎还更流畅自如一些。


  这一向被归纳为"主客移位""侧面落笔""从对方着墨"的传统手法(即明明是自己对对方有所举动或者思念,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写来),这固然可以说是一种精湛的表现手法,但是我相信更主要的是真实感情的流泻--想念亲人,马上为亲人着想,知道亲人也在想念自己,于是自己苦苦思念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殷之切,于是更加思念起来。思念往往都是双向的,像这样反过来写,好像思念从去处又反弹了回来,于是去处成了来处,分不清谁在思念谁,谁更思念谁。感情的况味自然深了。


  以上诸例都是侧重写亲友思念自己,也有不偏不倚正面写双向思念的,比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首诗大意是:李白啊,你的诗歌超凡绝伦,你的才华卓尔不群。你的诗歌论清新就像庾开府,论俊逸好比鲍参军。此刻你遥望渭北春天里的树,就像我眺望江东日暮时的云。什么时候我们两个才能一起端着酒杯,再来好好地讨论诗文呢!


  请注意五六两句。这两句似乎是一般的景色描写,但是"渭北"是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这两句一并列,就从写景变成了写情,而且写的是思念、离情:我遥望江东,只见日暮的云彩(看不见你),而你翘首渭北,有茂密的树木遮住望眼(望不到我)。其实说的是:当我在渭北思念江东的你,也正是你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我之时。清代黄生在《杜诗说》中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写景,其实是浓烈地写情,同时将两个互相思念的大诗人也剪影出来,不愧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都赞赏不已。


  杜甫深深地思念李白,只要他写下来就一定是好诗,要命的是他还这般优美地写了李白思念自己,这样一来,仅仅感动就不够了,于是,"春树暮云"成了后世的一个典故、一个成语,意思就是:想念远方的朋友。

 

 

  "下马饮君酒"送别的是谁?

 


  诗人进了官场常常郁闷,但是不进官场也不愉快,绝不轻松。孟浩然四十岁那年,到京城考进士"不第",黯然回襄阳,临别时写了一首诗《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考试不中后冷落无聊,更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想到要归隐而去,却又不忍和故人分开。有权有势者谁肯伸手相助?像你这样的知音在世上少得可叹。看来我就是应该守着寂寞,回到故园坚决地隐居起来。


  一枝笔写出了几层感情:遭遇挫折后的辛酸,深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淡后的怨愤,和知己情谊的深厚,彻底归隐的决心。这样出自肺腑的感情,除了口衔宝玉而生,从小到大"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任谁读了都会感动。而且明白李白笔下"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的孟浩然经历过怎样的心理过程。


  作为世上几乎唯一的知心,王维是怎么回答他的呢?"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阳》)劝他索性归隐,而且不是暂时的调整而是永久的"良策",而且不但不要再来挤科考的窄门,连献赋之类的举动也都不必了,一句话,彻底地远离仕途,远离尘嚣,忘却功名,在田园中找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醉歌""笑读")。


  这样不留余地近乎"淡漠"的态度,可能有两个原因:孟浩然素有归隐之志,只是还未能完全放弃对仕途的念想,王维深知这一点,所以趁势"劝退".孟的性格与世疏离,即使进了官场也是难有作为,反而自苦,对于官场早已厌倦的王维不愿意看到朋友误入"歧途"自投罗网,所以态度坚决地劝隐。


  态度自然是正确的,但是诗却难说是好诗,尤其是出自王维之手,总觉得有点泛泛,少了意境。我一直觉得他的另一首是送孟浩然的,或者说,用这一首送孟浩然更好--《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临别再叫你下马请你喝酒,问君这一去要去哪方?你说因为不得意,要回到南山边隐居。你只管去吧,我们什么都别再说了,山中的白云没有穷尽之时,足以助你忘却尘俗,自在洒脱了。


  依然是淡淡的王维式的语气,但境界大不同了。这里面有对失意友人的关切,有对友人归隐原因的交代,然后是很高明的安慰,为心有不甘,半带无奈的归隐指引了一个脱俗的让人向往的前景。难怪前人纷纷赞叹:"第五句一拨便转,不知言外多少委婉。(李攀龙《唐诗广选》引蒋仲舒语)""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妙远(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我总觉得这是送孟浩然的。内容太贴切了,情调太合适了。当然,王维题目里未写明被送别者姓名的诗不止一首,至少还有一首《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内容是隐于泉石者送"弛鹜功名之士"(《诗境浅说》),显然不可能是写给孟浩然。


  每次读到《送别》,我都会想:这是送孟浩然的。那一片"无尽时"的白云,是王维用来安慰孟浩然的,也是对尘世中的得失计较的终极解药--世间的荣华富贵,都有尽时,有的甚至转眼成空,真是值得如此执着吗?像白云一样自在漂浮、舒卷随意,才是最好的精神归宿。


  然而,我居然一直错过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中的一句"此疑送孟浩然归南山作。"后来终于撞见这句话,不禁大喜,如拨云见日,从此就拿定主意,认定《送别》就是王维送孟浩然的,疑也不疑了。在我,这个疑问可算解了!不是学者的我,已经不用继续"小心求证"了,我只为我的心。


  孟浩然和王维的赠答,读得出他们的情谊,也读得出他们对尘世的同而不同的态度以及各自的处境、性格、趣味。王维是真正超脱而清淡,孟浩然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还在纠结,深受环境和处境的影响,在焦虑中寻找着内心的平衡,更像当代的知识分子。


  《送别》究竟送谁,其实无关紧要。"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一颦一笑 呼吸可闻

 


  从来没有喜欢过这首诗,但有一天对着它,突然笑了起来:"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这首诗题目是:《寄左省杜拾遗》。作者是岑参--没错,竟然是以边塞诗着称的岑参。初读时,觉得豪气入云,出语奇峭的岑参,写出这样中规中矩、带着颂圣气味的平庸诗句,实在是扫兴的事情。然后明白了这是说反话,是高级的牢骚。但还是不怎么喜欢,之所以笑起来,是因为注意到这位左省杜拾遗是杜甫,突然意识到岑参和杜甫居然做过同事,而且他们的班也上得那么郁闷,也要朝九晚五,也会无所事事,也无奈地交换职场牢骚,和今天我们上班时在MSN上会说的一样。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