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教育路的药洲遗址已有千年历史。(摄影:邱伟荣)
药洲九曜石曾引无数文人名士慕名前来。(摄影:邱伟荣)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8月11日第W3版,作者:廖靖文,原题:《千年南汉皇家园林 药洲遗址大隐于市》
在繁华的西湖路和教育路交界位置,有一座著名的“老字号”南方剧院,匆匆而过的行人或许不会留意在剧院北侧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门廊,那里面就是广州乃至全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迹——药洲遗址,又被称为“九曜园”。
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建都广州的南汉王朝在这里开凿出西湖,建造皇家园林,聚方士炼丹,后来西湖渐渐湮灭了,保存下来的药洲遗址默默讲述着千年往事。
话说一千多年前的南汉,穷奢极侈的开国皇帝刘龑(889年-942年)选址在现今西湖路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他的御花园。那时候,西湖路以西是天然水道流经的区域,刘龑下令将水道扩建拓宽,开凿成五百余丈的湖区,这就是西湖,当时湖区的范围据后人记载:“其南九曜坊,北为观莲街,东为兴隆街,西为朝观街”,即现在教育路、西湖路一带。
“药洲春晓”曾名列明代羊城八景
园林的布局以西湖为中心,湖心有一个小沙洲,环湖有奇花异卉怪石点缀,绿树丛中则亭台楼阁、离宫别殿隐现。迷信的刘龑聚集方士在洲上炼丹药,因此这个小沙洲又得名药洲。过了几十年,南汉王朝土崩瓦解,但这个花园就保存了下来。宋初统一了岭南,药洲成为士大夫泛舟觞咏、游览避暑胜地。从宋、元直至明清,药洲一直是岭南著名的庭园,“药洲春晓”名列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药洲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园中的奇石。造园时,刘龑命人从各地搜罗来大批奇石点缀,积石如林,美不胜收。古人记载中,这些石头被认为是从江苏太湖周边运回来的太湖灵壁石。但经近代专家考证,认为五代时期太湖属吴越和南唐两国,远离南汉辖境,实在没有可能,应该是从省内封州(今封开)沿北江水路运来。
笏石上“药洲”两字为米芾所题
在千姿百态的石景中,以鼎鼎大名的“九曜石”最引人入胜,这些奇石“瘦”、“透”、“皱”俱备,形状大小色泽各异。多数人认为“九曜石”是指九块奇石,也有一说认为是一个虚数,形容多不胜数。
一千多年来,药洲九曜石引得文人名士慕名前来,宋代哲学家周敦颐、诗人苏东坡等,都曾到此留石刻或碑刻题记,成为富有历史、书法等艺术价值的一处园林胜迹。其中,当数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笏石(奇石之一)上所题的“药洲”二字最为有名,被历代金石界视为珍宝,尊称为“米石”,曾经先后移到越华路巡抚署和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内,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原址。
如今这座“米石”就在药洲内,因为形状似朝廷大臣叩见皇帝所执的朝笏,故称为笏石。可惜石上字样已经模糊不清,幸好碑廊的碑石上同样刻有真迹。如今悬挂在遗址门楣上的牌匾,上书“药洲”、下款“米黻元章题”就是根据真迹复制的。
因为“九曜石”的名气,药洲在清代之后也被称作“九曜园”,连南面的一条街巷,也被称作“九曜坊”。
千年皇家园林重新向市民开放
明朝成化年间,由于溪水改造,水源断绝,西湖渐淤塞缩小,市街展拓,清朝以后西湖基本消失,就剩下现在南方剧院旁边的这一片区域。住在南方剧院旁边的小文还记得,小时候药洲遗址是一个破败的池塘,没有对外开放,只能从剧院旁一瞥,“那些奇怪的石头似乎藏着很多故事。”
上世纪后期,广州市文物部门经过详细勘察、校对,在原有文物基础上加以整理、修葺,恢复当年九曜园的风貌。如今在古榕下,建有仿五代风格的“药洲”门楼,古韵犹存的千年皇家园林重新向市民游客开放,成为休憩和怀古的又一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