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始必有终,无人可以例外,重要的是,在来去之间的生命内涵。
美国时间2008年10月15日凌晨,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因心肌梗死在美国新泽西州辞世,其92岁的起伏人生画下句点。
“王先生是一代巨人,他的去世也象征一个时代的终结”,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哀痛中作评。作为台湾第一代白手起家型的企业家,王永庆与他的同时代者不懈努力与积极打拼,为台湾经济腾飞奠定了根基,他本人亦成为照耀台湾半个世纪的“台湾之光”。
“追求合理化”
2008年10月16日,台塑集团高层召开紧急会议,由台塑集团总裁、王永庆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发布了《致企业全体同仁函》,重申台塑集团“七人决策小组”可以稳定接棒,希望台塑同仁一起努力开创新局。
王永庆此行是因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台湾的冲击,于10月11日携夫人赴美视察旗下生产线与厂房。在此前,有关王永庆的身体健康问题已是传言漫天。
台塑集团方面给《新民周刊》记者提供了《致企业全体同仁函》电子版。此函中,王文渊称呼王永庆为“我们敬爱的大家长”,王文渊披露,王永庆是“在睡眠中安详辞世”,他称,“大家长以其九十二岁高龄,一生都为事业鞠躬尽瘁,即便至人生最后阶段,仍然极其关心企业相关业务,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实地视察”。
“人生在世有始必有终,无人可以例外,重要的是,在来去之间的生命内涵。我们敬爱的大家长一生律己甚严……各方各面都已臻至圆满,可以无悔无憾。其为人处事的理念、勤劳朴实的态度、追根究柢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社会的胸怀,早已深深融入同仁的工作及生活中,相信他的精神将与我们长相左右”,王文渊表示,台塑集团行政中心全体委员与他本人此时均怀着万分悲恸的心情,“但是我们都必须化悲伤为力量,期盼全体同仁秉承我们敬爱的大家长所留传的精神理念,大家共同以无比勇敢的力量,齐心努力,继续开创新局,以求不负大家长的深切期待”。
2008年10月17日,台塑集团公关组组长阙清贤先生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概括,王永庆给台塑员工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追求勤劳朴实跟工作合理化的精神”,“他(王永庆)可以说是我们台湾经济的一个推手,他带动了整个台湾经济的发展,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很传统的工业,他经营台塑,我们实事求是、勤劳朴实、追求合理化,成为台湾很多企业学习、发展的榜样”。“合理化”也成为阙清贤的言谈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眼。
台塑集团有一个出名的“午餐汇报”制度,据说,每天中午,王永庆都在公司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召见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向他们提出许多问题,主管们为顺利过关,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大小事务了然于胸。由于紧张的工作节奏,台塑的主管中很多人都患有胃病,医生们戏称这算是“午餐汇报”后的“台塑后遗症”。
“因为跟董事长一起开会,主管们的压力一定会很大,董事长(王永庆)问的问题很细,所以大家的资料都要准备得非常充分”,阙清贤表示,即使主管们无法回答董事长王永庆的问题,也不会遭到所谓的“严厉批评”,但是,“有那么多主管一起开会,自己(如果回答不了)也会不好意思,所以大家都要尽量准备,就是压力大”。
迄今,阙清贤在台塑集团工作了36年,他从一名基层员工升任部门负责人,在台塑集团,像他这样有着多年工龄的员工数不胜数。
在阙清贤的印象中,王永庆是一位“非常仁慈、管理非常严的董事长,他对部属非常好,但在工作上的要求很严格”。
王永庆的办公室在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201号的台塑总部大楼的二楼,阙清贤的办公室在五楼,在阙清贤的记忆中,晚年的王永庆还常来台塑集团上班,“大概最近一两年他(王永庆)都是下午上班,有时三四点来,五六点就可以下班了,但他天天上班,从来没有休过”。
台湾化工业巨擘
92岁的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市新店直潭,他的原籍是福建省安溪县。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以种茶为生,一家生活甚为艰辛。
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到茶园当杂工,后来他去一家米店做学徒。第二年,王永庆用向父亲借来的200元钱作为本金,自己经营了一家小型米店。
王永庆的经营长项始得展现,包括,他会不定时地到客户家去“巡视米缸”,估算米能食用的天数并逐一记录,并择日送米上门,在获得客户允许后,他擦净米缸,并将陈米置于新米之上……对细节的坚持,让王永庆的米店日后成为嘉义业绩最为突出的一家。
王永庆的创业经历折射出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在日本同类产品的激烈抢滩下,台湾的化工企业家并不愿投资塑胶工业。而王永庆经过认真考察,锁定了塑胶工业。
当时,台湾“工业局”推出了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PVC)项目。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个无人看好的项目。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台塑公司,并于1957年建成投产。
54年之后,台塑集团已在台湾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与美国均布局庞大。在去年,台塑集团总产值5000亿人民币,占到台湾GNP的14%。在台湾地区,王永庆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一个坊间流传的玩笑话是,“王永庆打一个喷嚏,全台湾工业界就要感冒了”。
但在台塑成立的最初10年,艰难的生死考验一直存在。时隔多年,王永庆还记得,当时有一段时间,他们“一个月才卖出去了1吨聚氯乙烯(PVC)”。那段时间,台塑产品大量积压滞销,也在那时,王永庆决定进行第二次扩产。
扩产之后,台塑的月产量提升至1200吨,台塑PVC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但又由于下游规模太小问题,使得台塑生产的PVC粉的出路面临困局,此情形下,1958年,王永庆创设了南亚塑料公司,投入PVC粉的二次加工。之后,为进一步扩大下游规模,王永庆着手创设新东塑料加工厂,推动三次加工产业成形。在新东塑料加工厂解散后,工厂内部培训的有经验的员工相继自行创业,使得台湾三次加工业在短期内扩充至数百家,成为台塑生产原料的有力消化渠道。
“如果台湾不是幅员如此狭窄,发展经济深为缺乏资源所苦,台塑企业可以不必这样辛苦地致力于谋求合理化经营就能求得生存及发展的话,我们是否能做到今天的PVC塑料粉粒及其他二次加工均达世界第一,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在后来总结台塑集团的发展过程时,王永庆有感而发。
鉴于台湾有限的资源,王永庆有所领悟,“研究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经济先进国家会发源于温带国家?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气候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较难,不得不求取一条生路,这就是压力条件之一。日本工业发展得很好,也是在地瘠民困之下产生的,这也是压力所促成的;今日台湾工业的发展,也可说是在‘退此一步即无死所’的压力条件下产生的”。
王永庆先生的辞世是否会对台塑集团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台塑集团公关组组长阙清贤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王永庆先生两年前就退休了,他已经交棒给‘七人决策小组’,我们原来就是‘七人决策小组’在负责(台塑运转),很稳定”。
早在2006年6月5日,台塑集团行政中心七名成员联袂出席台塑集团“交棒”记者会,这无疑宣告台塑集团“后王永庆时代”的正式开启。
“七人决策小组”包括,由王永庆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担任台塑行政中心总裁,现今61岁的王文渊已是台塑帝国的首席接班人,王永庆的女儿、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王瑞华担任副总裁,此外,王永在次子王文潮及王永庆的女儿王瑞瑜担任委员,其余三人为台塑老将,分别是台塑总经理李志村、南亚塑料总经理吴钦仁与台塑总管理处总经理杨兆麟。
“七人决策小组”业已成为整个台塑帝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至此,纷扰十载的台塑接班计划终告尘埃落定。有分析称,王瑞华、王瑞瑜姐妹代表王永庆,王文渊、王文潮兄弟代表王永在,李志村、吴钦仁、杨兆麟代表职业经理人,这个比例组合被称为“黄金比例”。因为,虽然王氏家族成员过半,王氏家族团结即可掌握局面,但单凭王永庆或王永在各自家族的成员,并不足以掌控全局,他们必须充分听取职业经理人的真知灼见。
台湾《Smart智富月刊》为此评价,如此的“黄金比例”,显示王永庆、王永在二老苦心布局接班计划,为台塑下一个50年铺路,向百年基业迈进的智慧。
在2007年11月10日的台塑集团第三十届运动会上,王永庆亲临主持,一站半个多小时。事实上,在“七人决策小组”接棒后,除了每年一度的台塑集团运动大会王永庆一定会公开露面之外,其余时间在公开场合,鲜见王永庆身影。近两年来,对于王永庆身体欠安的传闻一直层出不穷,台塑集团数度辟谣。
如今,王永庆驾鹤西去,王文洋手捧父亲牌位,放声恸哭。过往恩仇,皆随故人长眠,泯归尘土。
摘自《新民周刊》2008/43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