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法唐:这个时候又变成另外一个困难了,什么困难呢?留下谁谁不干,从过去说要想让他去,出现过问题,现在又变成什么呢,说的是不让他去他不干,你怎么做他的工作,这又是一个难题了。
乔学亭:最后嘛,那感觉着,有啥怕的嘛,到哪就到哪,有什么了不起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给祖国立个新功嘛。
解说:可以说,18军在最短时间里,完成了从川南安家,到进军西藏的思想大转变,思想问题解决后,摆在张国华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邓小平就跟他说过,要立即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调查西藏的情况,同时,要动员各级官兵学习西藏话,否则不懂藏语,一到西藏就成了聋子,就要吃亏。1950年1月24号,中共西藏工委领导名单正式确定,张国华任书记,谭冠三为副书记。
解说:乐山,古称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今这里已成为川南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街头徜徉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是18军军部所在地,六十多年前,数万军人在这里集结,为进军西藏做着准备。
王贵(时任十八军侦察科参谋、军史专家):天叫囊木地叫萨,天上的星星叫噶玛,河水叫曲火叫梅,太阳尼玛月达瓦。
解说:1950年的年初,18军全军展开了学习藏语的活动,王贵当年只有19岁,但已经是18军的侦察参谋了。为了学习藏语,此前就有一点文化基础的他,形象地将所有学到的藏语,编成了汉语顺口溜。
王贵:山峰叫做日,山口叫做拉,坝子叫做汤,森林叫做薪纳,道路朗嘎桥桑巴,村庄冲色田兴卡,房子康巴人叫米,额、却、阔是我、你、他。酥油麻,盐巴擦,茶水茶叶都叫洽。
解说:让王贵自己没有想到的是,顺口溜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全军,顺口溜也越编越多,越编越长,最后竟然编辑成册,成了大家学习藏语的教材。
王贵:当时18军党委,受领进军西藏的任务以后哇,就强调,要攻下这个藏语,语言这个关,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解说:正是靠着这种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琅琅上口的好办法,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学习,变得饶有趣味,官兵们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效果自然是突飞猛进。
王贵:学了一年我就可以当小翻译了,我都出去独立问道路,侦察情况就不需要翻译了。
解说:就在全军紧张学习的同时,中央军委和二野司令部对18军进行了人员的补充和调整,任命王其梅为军副政委,刘振国为军政治部主任,原西南军区作战处处长李觉为18军第二参谋长,二野还专门从各部队抽调9000名干部,战士补充到18军,并且在川西、川南各地,大量招收藏、汉族青年学生,以培养干部和医务人员。
江村罗布(时任十八军先遣支队战士):在那一段,王四号(王其梅的代号为四号)啊,李觉啊,他们都接见我们,这样的话就动员我们参军,参军以后就把我们编到这个18军前指,西藏工作团。
陈晓楠:为了配合部队进藏,18军在进藏之初,就开始大量招收内地青年学生,还有西藏民主青年,江村罗布就是当年参加18军的众多西藏青年中的一个。18军进藏的时候,特别在吸收当地青年参军上下了不少工夫,当时呢,18军把北京藏民研究班的30名学员,还有当地招收的藏族青年,组成一个西藏工作团,进行了短期的政治、军事培训,然后呢,把他们分配到了机关和部队,来担任藏文翻译和基层干部,专门来负责沿途动员当地青年参军。应该说,参军对于那个时候的生活困难,特别是一些农奴出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西藏青年来讲,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而且呢,18军对招收进来的藏族青年,也特别地重视。比如说江村罗布是1950年6月,正式穿上军装的,然后他跟着部队从康定到甘孜,刚开始他只是一名排级干部,但是呢,享受着连级的待遇,所以,部队对藏族青年的重视可见一斑。
江村罗布: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又懂汉语又懂藏语,汉藏两文都不是说很精通但都可以,解放西藏需要一批干部,还是进行教育啊,恐怕是宗旨教育,现在想起来怎么样为人民服务,人民军队怎么样怎么样,对于军队,党的宗旨教育,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教育。
解说:在为18军进行人员补充的同时,物资补充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根据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