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三个字,在国人眼里是与“伟人理论”、“中共党史”、“科技哲学”相关联的代名词。在采访前,笔者不免有些畏怯,担心“应付”不了这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
没想到几次接触,发现他是那样的谦逊、和蔼、可亲、可敬,当然更感受到他的严谨、正直、宽厚、渊博。
“和尚部长”的儿子面对面地聆听毛泽东纵谈哲学
在中国理论界,不知道龚育之的人大概很少,但知道他的红色家庭背景的人却不多。当年与邓小平一道秘 密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的中央特科人员龚饮冰?穴湖南长沙人?雪就是龚 育之的父亲,一位老革命。1929年龚饮冰曾多次秘密往返于广西与 上海之间,出色地完成了请示和传达的重任,为百色起义的成功作出了贡献,受到邓小平的器重。电影《百色起义》中艺术地再现了这个史实。
当年为了隐蔽, 龚饮冰曾故意加入佛教会做居士,还照过一张身披袈裟的照片,以掩人耳目……上海解放后,他被任命为中国银行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被任命为中央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穴部长是党外人士黄炎培?雪,后来担任过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人大常委。
龚饮冰的夫人黄者寿,是辛亥革命时泰州起义领导人黄钺的女儿。百色起义后半个月,1929年12月26日,黄者寿在湖南湘潭生下一个男孩,那就是龚育之。
1964年8月18日下午,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龚育之也在座。当在场的人向毛泽东介绍龚育之时说:“他父亲就是龚饮冰。”毛泽东说:哦,就是那位‘和尚部长’ ”
往事并不如烟的乡情
不经意地,记者问到龚育之名字的由来。他轻叹一声:“说来话可长了。我原来名叫龚振沪。哥哥在湖南出生叫振湘,姐姐在武汉出生叫振汉,我虽然在湖南出生,振湘的名字已经被哥哥用了,只好用母亲怀孕时的所在地——上海来命名。” 龚育之的名字是他上中学时自己改的。
龚育之先后在姨母家所在的湘潭乡下和宁乡、长沙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直到1948年秋,他来到北平上了清华大学。投身学生运动的龚育之先后参加了地下的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地下的中国共产党。
离开湖南,多年在外,但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龚育之是那么的牵挂。
1988年,离别故园40年后,龚育之再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在花明楼中学,令龚育之分外吃惊的是:有一所学生宿舍是自己在学校念书时参加募捐、劳动盖起来的两层土坯房,竟然至今没有重盖……他为学校还有这么多危房而感到悲哀。
1 0年之后,他再次拜访了已更名为“少奇中学”的花明楼中学。学校校舍整齐、明亮,焕然一新,热情的学生们把龚育之围在中心,挤在庭院里的树下照了一张合影。
这一次返回母校,一扫他上次返校心头的愁云。
高龄自由撰稿人 告别“爬格子”
1999年3月,古稀之年的龚育之在“超期服役”10年之后,经过多次请求,终于得到批准,辞去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党校的行政职务。
他说:“我现在虽然已退下来了,但我会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继续写一点东西。”
数十年来,龚育之笔耕不辍,著述等身。而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这位76岁高龄的老人“换笔”已逾10年,虽不算用电脑写作的“高手”,但也不算“新手”了。使用频率很高的“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专有名词,龚育之把它们分别设置为一个个词组,每到用时一击四码一个长词组就一下子蹦了出来。
说到“换笔”的好处,他不断地补充着:“自己动手,怎么改、怎么增删,都很方便。”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