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把握中国未来的关键词(钟声)
人民有信心,国家有希望,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每年两会都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给这种观察增加比较视野,无疑有助于人们更深刻把握中国政治新发展及其世界意义。当前,同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当前的政治境况相比,中国两会颇显生机勃勃的民主气象。
中国两会呈现着一种浩大气象。热门话题很多,从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宏大议题,到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微观议题,都是代表委员们履职的瞩目点。提出问题,以建设性心态拿出方案,切实推动共识汇聚、政策完善。近年来,在凝聚力、执行力等指标上,两会的成绩单足以让外界深感羡慕。
与此相反,西方政坛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热闹”。不久前结束的意大利选举见证了民粹主义崛起,政治格局碎片化进一步加剧。本应推动国家发展往前走的一场大选,非但没有给既存问题带来答案,反而增加了新问题,这种现象近几年在欧洲可谓常见。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所中学不久前的枪声再次震惊美国社会,唯独醒不过来的是被拥枪组织政治献金所绑架的国会议员们。美国国会在控枪问题上推诿不休的“套路”令太多美国民众失望,以至于学生们发出了“我们的命,对你们来说值多少钱”的愤怒质问。
气象殊异折射不同心态。瑞士《新苏黎世报》刊发的文章道出了从中国两会感触到的中国自信,并感叹中国正以这样的自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自信”的确是把握当前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词。面对竞争加剧的国际形势,为什么中国的信心不断增强?这一方面在于国家不断取得的跨越发展给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不只是一个人们对美好未来满怀梦想的地方,而且是一片“奋斗就能实现梦想”的广阔天地。人民有信心,国家有希望,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过去一段时间,华盛顿不断出现以“威胁”为主题的智库研讨活动,仿佛今天的美国正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威胁感的急剧上升,不是因为美国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而是因为美国自己陷入了焦虑、失去了信心。虽然“打扫好自己屋子”被认为是当务之急,但在政治分裂加剧的背景下,打扫屋子似乎都有难以承受之重。比方说,美国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是各界共识,但国会两党拿出的方案却相互打架,以至于有分析称两党的目的“不是为了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为了从对方墙上拆砖”。在移民制度改革、医保改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议题上,类似心态在美国屡见不鲜。
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民主逻辑的扭曲。《纽约时报》不久前刊发的一篇文章如是概括当前的美国政治:“入主白宫的竞选需要花10亿美元,国会已经成为合法贿赂的论坛……对枪支的崇拜让国会成为人质;用计算机设计出来的不公正的选区划分,让候选人能够挑选自己的选民,而不是由选民来挑选他们。”这篇文章没有点明的一点是,种种乱象都是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发生的。换句话说,出问题的是制度本身。西方民主如今遭遇的困境,是民主逻辑异化的结果——民主本应反映民意、追求公利,但在实践中却演变成空有形式维持、只顾小众私利的样态。
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出发点始终是为了满足人民需求——人民群众哪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有助于确保目标与行动的一致性。两会即是这一点的充分体现——会场内参政议政的活力在上升,会场外公众的关注期许也在上升。风清气正,彼此信赖,民心聚合,国运昌盛。
随着中国新时代新气象不断积聚和释放,随着中国改革发展不断向前迈进,中国的政治实践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贡献日益突显。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