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精神更容易将善念转变为善行

时间:2012-03-06 07:00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昨天是3月5日,是全国人民学雷锋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宣传、教育、实践、传承着对中国几代人有着深远影响的雷锋精神。那个小个子战士高高树起的道德标杆,50年来一次又一次触动、放大人们心底的善念,在道德滑坡的今天,这种运动式的活动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英雄总是让人高山仰止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单向付出的雷锋精神在市场环境下一般人是很难期冀的。但近些年来,一些不同职业的社会个体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交互式服务原则和不求回报的志愿精神,用体力或者专业技能为社会及特定人群提供免费服务,有的地方称之为志愿者,有的地方称之为义工。这使得更加容易地将自己的善念转变为善行。这种方式不仅仅出于爱心,更表现出了现代人个人意识的成熟。

  “道德之问”成为过去一年热得发烫的“网络热词”,去年在人们口诛笔伐的冷寞事件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个令人感到道德温度的平凡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守墓老兵”欧兴田、“最美婆婆”陈贤妹,当然还有今年媒体报道过的兰州那些拾金不昧的清洁工们,这些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却都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他们的行为都是在没有任何信念抑或是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完成的。

  在社会转型期,因为价值观的混乱和多元化,道德失范的事件屡屡发生,并被网络这个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放大,引起全国性的讨论。这恰恰证明人们内心向善的渴望未泯,希望看到道德和人性彰显的风尚。同时反映出,中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在生活条件改善后,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层面,发出了“我们离开雷锋的日子太久了”的喟然长叹。道德滑坡并没有妨碍中国志愿者的蓬勃发展,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汶川地震灾区、奥运会上,都闪耀着志愿精神的光芒,这些人素不相识,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但都不求回报自愿到灾区救援和服务奥运会。这种行为和精神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人类同情心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超越了商品交换的原则。这种没有政府组织的个人行为、服务精神是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志愿者通过行为和服务得到的满足感是金钱和利益不可取代的精神享受。

  除了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这些志愿者义举外,还有更多默默服务在扶贫、教育、环保、交通等领域,关怀弱者,不吝付出同情和爱心,守护人性深处的美德和良知,通过行为和服务实现作为社会个体的价值,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去年11月在《中国达人秀》电视节目中,一个在云南山区支教的老师用并不高超的演唱水平,以一曲《希望树》感动了全国观众,他就是被后来称之为“菜刀老师”的刘寅,他之所以感动观众,是因为目的很明确,想通过节目把他自己灌制的专辑卖出去,能给学校76个孩子每周吃一顿肉。这就是可贵的志愿精神。志愿,意味着主动承担某种责任或使命。这种精神摆脱了过去特定政治文化氛围中流行的被动奉献观念,而强调的是奉献精神与实现个人价值的主动结合,不同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峰精神,但彰显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性光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对雷锋精神的另一种诠释和升华,更是一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力量。同时,微博也正在成为志愿者发展的助推器,有共同志愿意向的人更容易形成圈子,像甘肃的“烛光图书馆”、“生命的翅膀”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

  目前全国的志愿者在8000万人左右,兰州的志愿者人数将近30万,虽然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但随着志愿风尚和机制的日渐形成,这个队伍逐年壮大,而且志愿者的组织性和技能性也日益提高,使得志愿行为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更多的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文精神原则,以无形的力量改变着现代社会的秩序,重塑道德标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博论|“主旋律”蕴含巨大精神力量
  • 【河声】弘扬大别山精神,同心共筑中国梦
  • 人民日报评论员:掌握斗争规律 讲求斗争方法——论学习贯彻习
  • 让愚公精神与美丽中国建设同频共振
  • 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整改(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深
  • 【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走出精神困境,涵养和弘扬中国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